|
华大半导体加盟,IC China国家队再添一员主力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CEC”)的集成电路板块整合,终于随着上海贝岭控股权划转,驶上了快车道。上海贝岭公司控股股东CEC与其全资子公司华大半导体有限公司(简称“华大半导体”)签署协议,上海贝岭26.45%股权将无偿划转予华大半导体,后者将成为公司新任大股东。华大半导体是CEC集成电路业务的统一运营平台,本次股权划转预示CEC集成电路板块资源整合驶上快车道。集成电路业务作为CEC发展的重点,其资产证券化率目前只有20%左右,而且此项资产的盈利状况十分乐观。公司表示:“华大半导体是CEC集成电路业务的统一运营平台,本次权益变动是CEC整合集成电路板块资源,调整企业结构和业务布局,加快CEC集成电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所实施的内部资产重组计划。”
近期,中芯国际与全球领先的信息和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全球领先的微电子研究中心之一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全球最大的无晶圆半导体厂商之一Qualcomm Incorporated的附属公司Qualcomm Global Trading Pte. Ltd.宣布共同投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新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开发下一代CMOS逻辑工艺,打造中国最先进的集成电路研发平台。经过15年的努力经营和技术积累,中芯国际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企业,有能力进行14纳米技术的量产。我们非常高兴能与国内外领先的无晶圆半导体厂商、世界顶尖的研究机构合作,攻坚世界先进的工艺节点,这对于提升我们的产品技术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创新的模式让我们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借助技术合作与资本手段,打通产业链上的研发与生产资源,发展先进工艺自主研发能力,同时积极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从而提升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水平。此外,它还积极促进了中国集成电路生态系统里各环节之间的合作。
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被中国政府选为存储芯片产业的首要重点区域,未来将筹资240亿美元来打造中国存储芯片产业基地。自去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后,国内CPU大军都通过政府或外资的注入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在这期间,存储芯片依旧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根据市场分析,中国存储芯片几乎全部来自进口。目前,武汉新芯存储芯片的最大单月产能为6万-7万片,但是其NOR Flash实际月产能仅为2万片左右,还未达到赢利点。好在今年2月与存储芯片公司Spansion达成合作,将联手开发与生产3D NAND闪存技术,首款合作产品将在2017年问世。此外,武汉新芯与中芯国际可能进一步实行收购计划,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存储芯片实力。
2.6亿撬动7.8亿美元完成控股收购,国家半导体大基金支持力度超预期。此次公司收购星科金朋采用了双层收购架构,这大幅提升了公司的收购杠杆,以1:3的比例用2.6亿撬动7.8亿美元来完成对星科金朋的控股收购。这样帮助公司在使用尽可能少的资金情况下实现了对星科金朋的控股权。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半导体大基金对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支持力度之大,超出此前的市场预期。作为国内封装龙头企业,长电科技2014年营业收入有望超过10亿美元,但已经碰到发展瓶颈,开始面临获得高端客户和市场的困难。星科金朋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市场、国际化管理经验和人才,其客户、技术与长电科技的重叠非常少,互补性达到95%以上,这些都是长电科技非常需要的,也是长电科技可能花五年、十年都不一定能做到的。现在是黄金十年,总体上非常看好集成电路这个产业。
在国家战略推动下,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飞速,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设备、材料产业也应时而动。据披露,上海新阳公司的大硅片项目已到办理土地出让手续阶段,划片刀也将逐步贡献业绩。公司介绍,目前大硅片项目正在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土地出让手续。该项目来源为中芯国际创办人张汝京为首的技术团队及引进部分关键核心技术,技术团队成员负责公司产品研发生产、质量管控、市场销售,并确保公司产品技术、质量、成本等各项指标满足半导体晶圆制造市场的要求。据悉,大硅片项目已于去年6月完成了公司注册(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并于9月申报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4年底完成了项目设计方案。因承担国家O2重大专项,公司近几年研发费用偏高。公司的主要产品划片刀已取得部分客户的正式订单,同时,也在几家中大型企业进行验证,如果后续使用情况得到客户认可,将会逐步贡献业绩。
经过两年多的腾挪,紫光集团已经完成了旗下产业的梳理,未来将芯片设计公司展讯(展位号:5A029)、锐迪科置入紫光股份或是大概率事件。紫光股份去年开始的一系列资本运作中不难看出,紫光股份正在通过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来提升企业竞争实力。随着紫光股份成为新华三的控股股东,紫光股份已经具备了芯片设计、网络设备、服务器和存储、系统软件、云计算、信息安全、IT服务的全链配置,正在逐步从计算机硬件供应商向ICT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型。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牵引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紫光股份选择在这个时刻持续扩张业务版图,不仅为企业自身发展赢得了市场机遇,同时也将促进清华的研发力量与成熟企业平台整合,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体系。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21-62511200),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