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伦敦雾霾观察到本国雾霾治理借鉴
近年频繁出现的雾霾让人们觉得环境“生了病”,大家都盼着这个病能早点好。不过,国外那些曾受雾霾困扰的城市都是经过了长期、系统性的治理后才见到成效,因此我们需要正视治理雾霾没有“速效药”的事实,才能科学地规划和决策。
“放眼望去,一座座高楼大厦被雾霾笼绕,看不到根基,只有顶部朦胧之间时隐时现;往日那条宽宽的江面已不见踪影,依稀可看到空中一条粗粗的黑带,仿佛是著名的布鲁克林大桥的身影。”——这是不时被纽约人重新翻出再看一眼的一张著名照片,显示的是1966年纽约曼哈顿岛发生严重雾霾时的景象。
作为美国最大的城市之一,纽约市也曾多次发生严重雾霾现象。特别是到了20世纪下半叶,数次严重的雾霾使纽约几乎赢得了同伦敦和洛杉矶一样的“雾都”之名。1953年11月,一场雾霾使纽约200人死亡。1963年,“伦敦杀人雾”来到纽约,400多人失去了生命,数千人患上严重的呼吸道疾病。 1966年,黑色的雾霾从11月24日感恩节开始,一直笼罩在纽约市上空,到11月底还不愿散去。170多人因雾霾而死亡。
治理雾霾为什么需要这么久?因为从调查、分析、决策,到实施各项措施,要想每一步走对而且让治理措施见效,都要花时间。
只有准确判断雾霾成因,才能作出科学的治理决策。比如,现在对北京雾霾的调查和分析中,就出现了研究方法的争论。最近热议的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中,关于北京“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对PM2.5贡献份额的计算方式和结论,也引发其他研究人员的争议。
又比如,在汽车尾气这个问题上,先要确定尾气究竟有多大影响、通过什么途径产生影响,才能决定采取何种调控措施以及如何实施。其他一些被广泛怀疑的污染源头如工厂、工地、火电厂、垃圾焚烧厂等,也要经过调查分析才能确定其对空气污染的“贡献”。此外,难以预测的气象、气候变化会如何影响雾霾等,都需要时间去摸清。
在美国,节能减排与经济转型可以说相生相伴。从宏观背景上看,经济转型可以说是美国及纽约市雾霾得到治理的主要原因。《清洁空气法》设立的排放指标增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加之许多其他因素,美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大城市的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快速转型。纽约市的昆士区、布鲁克林区原来是工厂林立,但都逐渐搬迁了。金融、媒体、服务业现在是纽约市的主要产业,这些产业基本上都不需要工厂。
没有工厂,排放就会减少,雾霾产生的条件就会减少。从依靠制造业转到很少制造业,雾霾在纽约市也随之渐藏踪迹。虽然发生机会已经大为减少,但雾霾在纽约并没有销声匿迹。就像顽皮的孩子,它时不时还会在纽约小露一面,把纽约客们吓一大跳。看来,无论在哪里,治霾都会是任重道远。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雾霾大面积爆发很突然,但治理见效却没那么快。曾患过“雾霾症”的洛杉矶和伦敦是如此,中国的一些城市也要有“长期治疗”的耐心,持续重视,脚踏实地,才能最终走出“十面霾伏”。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21-62511200),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