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对气溶胶过滤器的过滤效率要求
1、国家的3次权威发布:证实了气溶胶传播的存在
2020年2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经呼吸道飞沫或接触传播,起绒机传播的可能性有待确认。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2020年2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在传播途径里明确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高浓度的气溶胶的持续暴露或者长时间暴露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
2020年3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在传播途径里明确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高浓度的气溶胶的持续暴露或者长时间暴露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并对于传播途径的描述增加了“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
2、什么是气溶胶
在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就叫做气溶胶(aerosol)。之所以翻译为 “胶”,大约就是取颗粒与媒介之间黏黏糊糊、难分难舍之意。飞沫核尺寸就在亚微米到微米的范围,与烟草燃烧后的颗粒尺度类似。因此,飞沫核在空气中可以悬浮很久,并且在空气湍流的推波助澜下飘向远方(注:在通风较好或较为空旷的环境下,即使病毒能通过气溶胶进行长距离传播,随着距离的增长,病毒浓度也会急剧下降,会达到远远低于感染剂量的水平。)飞沫核中若有冠状病毒,再被人吸入体内,就有可能导致感染。
3、新冠病毒稀释多少倍或经过什么样的过滤效率过滤才会低于感染剂量
根据清华大学江亿院士团队从2003年非典时期开始的研究表明,当含病毒气溶胶气体被稀释10000倍时候就是安全的,也就是说如果针对气溶胶测试过滤效率要大于99.99%。
4、新冠病毒的基本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是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3] )是目前已知的第7种可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其余6种分别是HCoV-229E、HCoV-OC43、HCoV-NL63、HCoV-HKU1、SARS-CoV(引发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和MERS-CoV(引发中东呼吸综合征)。
病毒颗粒的直径60~200nm,平均直径为100nm,呈球形或椭圆形,具有多形性。病毒有包膜,包膜上存在棘突,整个病毒像日冕,不同的冠状病毒的棘突有明显的差异。
5、气溶胶传播的机制的大胆设想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华树成教授团队在新冠患者呆过的病房空气中发现新冠病毒,从而得出了新冠肺炎病毒可经气溶胶传播的明确证据。该研究团队采集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隔离病房、发热门诊、导诊台等处空气,结果在重症监护病房的空气中和疑似患者隔离区的护士站的表面也检测到了病毒。
患者和医护人员带了口罩,病房按照隔离病房设计,经过了高效过滤,病房中还使用了紫外线、酒精和氯化消毒剂等对病房环境进行消毒,但是仍然无法彻底消灭新冠病毒,这也发现告诉医院等新冠感染者治疗或隔离地点,有必要增加更有效的消毒方法
结合第一版到第七版方案和吉大华树成教授的研究,可以大胆的假设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或气溶胶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6、结论:只有能达到99.99%的过滤效率的气溶胶过滤器可以抑制病毒传播
这样就可以解释钻石号在发现疫情以后空调以最大新风量运行(空气新风量变大,感染机率减少),及时每个人都带着口罩在房间隔离(减少了直接传播和通过飞沫接触传播的可能性)依然不能避免大量交叉感染的悲剧,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气溶胶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吉大团队测试的房间患者和医护人员带了口罩,病房按照隔离病房设计,经过了高效过滤,病房中还使用了紫外线、酒精和氯化消毒剂等对病房环境进行消毒,但是由于现有的医院过滤过滤器都是针对于0.3um以上的颗粒物尘埃进行测试的,在有风机的的作用下对于直径只有0.06um的冠状病毒气溶胶病毒发生了溢出效应,过滤精度和过滤效率不够的问题。因此只有能达到99.99%以上的过滤效率的气溶胶过滤器可以抑制病毒传播。
(暖通空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