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制药智能制造车间:新旧动能转换“静悄悄”
新旧动能转换,十八般武艺,经济界各显神通。30多年来,以人才为本、以创新驱动不断发展壮大的齐鲁制药,依旧延续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的轨道快速前行。
据悉,齐鲁制药动能转换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模式叫做“静悄悄”。
(齐鲁制药单抗原液车间)
记者在齐鲁制药生物医药产业园单抗原液车间里观察到,冷光下的车间里,一个个不锈钢大罐经由密匝匝的管线连接成一个整体,科技感十足。
在这个由厚厚的玻璃把整个空间隔成“外面”和“里面”的走廊里,从“外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延绵几十米的设备,只有几个严严实实包裹在洁净服里的工作人员“散落”其间。他们时而看看屏幕,时而提笔记录着什么。
这样的场景,对于人们传统印象中,大工厂里机器设备轰鸣、人员穿梭往来的繁忙与嘈杂,是一种颠覆性的反差。这里安静到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能听到大罐里的生物细胞正在“嘶嘶”地生长。
那么,齐鲁制药生物医药产业园单抗原液车间到底有什么先进的呢?记者从工作人员处获悉,生物医药产业园设计初期便考虑到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在过程控制上采取先进的集成分散控制系统,实现所有设备的人机交互,可以对所有在线数据进行追溯,确保所有生产数据的完整性。“具体一点来说,以前车间每个阀门都需要人来操纵,每执行一个工艺操作都要手动开关一系列阀门。而现在只需要通过触摸屏一键启动,整个生产工艺过程即可自动运行,大大减少了人力消耗,且系统控制的精准度更高,稳定性更好。”齐鲁制药生物公司生产总监薛久刚说道。
而“静悄悄”的一键启动模式的背后,反映出齐鲁制药的人员结构由正金字塔型向倒金字塔型的演绎。
(齐鲁制药车间)
据工作人员介绍,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例,齐鲁制药的员工中,研发人员、销售人员、管理人员占比较少,而占比最大的是生产人员。全厂人员结构明显呈金字塔型。而如今的齐鲁制药生物医药产业园生物医药组团,由于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机器设备、流程工艺,智能化程度高,一线工作人员将会变得很少,而支撑这个生物医药项目的研发人员数量将会十分庞大,与之配套的各类管理人员规模也会比传统项目大,项目人员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型”,而人员结构之变,折射的是发展模式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智力密集型和管理密集型的转变。
记者了解到,单抗原液车间是山东省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肩负着引领全省工业转型升级重任。作为中国生物医药的前沿阵地之一,一系列疗效确切、价格可及、临床急需、安全无副作用、精准打击疾病细胞的单抗生物医药将在不久后问世。同时,这里也是全国单体最大的生物医药项目,承载着济南生物医药千亿产业集群的发展重任。
(齐鲁制药的单抗原液车间是山东省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薛久刚告诉记者,目前车间内在研的生物药物有20余个,进入临床阶段的有10余个,未来会有更多的产品逐步进入后期临床开发和上市销售。 产品质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健康,而生物公司采用的智能化制造设备能够显著降低生产调控过程中的错误率,从而保证齐鲁生物药物的质量均一性和稳定性,持续满足广大患者的用药需求。“下一步,我们将启动生物医药产业园二期建设,新项目的建设中会整合最新的工业智能化、集成化技术进展,使齐鲁生物制药的智能化水平更上新台阶。”薛久刚说道。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沈童 济南报道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21-62511200),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
友情链接 |